东北抗联:雪夜、叛徒,以及那些被吞掉的名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事情,你越往深处琢磨,越发现里头不对劲。比如说,14年里,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里跟日本人、汉奸、饥饿和死亡较劲,活下来的都一身伤疤,可到最后,1955年授衔,连个上将都没有。这事儿搁现在,谁不觉得怪?
那个夜晚,1931年9月18日,说是秋,沈阳北边其实早就有寒气。北大营突兀一枪,城里的人以为是哪家鸡飞狗跳,谁知东北的安稳就此没了。从前说上头有命令,不抵抗,老百姓家家小门紧闭,大户人家也不敢出声。等到几十万东北军有序撤走的时候,这块黑土地就像一只哀鸣的兽——谁也没想过,未来十几年,要守成最后的,反倒是几千人起家的游击队。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东北的苦,不光是冬天太长。九一八以后,地方上不服气的,没等官府反应过来,早零星结队摸黑上山。不懂什么大组织,都凭一股子血性。巷道里有兵,林子里有兵,老菜馆灶台下藏着枪。那些年头,抗日义勇军就像雨后春笋,可惜杂乱无章。有的队里头打仗没章法,有的为了筹粮掺了些歪点子,大家一时拧不成绳。
翻到1936年,这种“烂摊子”被中共满洲省委摸了一把,拉起“东北抗日联军”招牌。头一回,大伙儿编成了队——11个军,三万多号人。每个路军都各有出息。杨靖宇南边转来转去,赵尚志北地弄得天昏地暗,周保中则满世界跑活络。兵分三路,打的全是奇怪仗:伏击、破袭,袭扰疲敌,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跟你硬碰硬,挠你心窝子。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理想说到底是理想。东北的冬天,比仗还狠。尤其到了1938年,日军不按常规出牌,他们玩起“归屯并户”,把老百姓用铁丝网圈起来,硬生生把抗联的血路切断。你要讲真,那段日子,砍树皮泡水,草根刨出来啃。杨靖宇带队断粮四十多天,人饿得只剩下骨头。李兆麟回忆起“十几个人分一个土豆”,听着都揪心。真碰上零下四十多度的夜晚,把脚埋进雪地里,等早上拉枪栓,冻得像铁蛤蟆也不动弹。张甲洲日记里说没人喊撤,都是咬着牙硬撑。可是撑着撑着,三万人只剩下千把号,风雪里谁知道还有谁活着。
还有一类仇,最难防。兄弟一起摸爬滚打,转头就有一个叛变。杨靖宇给叛徒卖了,硬是一个人和上百日伪军周旋五天五夜。结局大家都知道——敌人切开他的胃,什么都搜不出来,只有棉布和草根。赵尚志也是,被人告了密,临死前对伪警说,“你们也是中国人。”那一刻,没人知道他心里有多少不甘。叛徒这种东西,有时比枪弹更狠。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不是每个人都倒下。周保中带着残部一路狼狈,退进苏联。训练、等待、熬过灰暗的年头,直到1945年,日本人败了。苏军红旗挂回哈尔滨时,这堆老游击队员,全都哭了。有的人趴在路边,喊自己的兄弟名字;有的人看天出神,什么话都不说。
说到底,最后那场授衔又是另一桩心事。1955年,抗联出身的将领,顶多到少将。杨靖宇、赵尚志早已埋骨荒野,周保中也转成地方干事,剩下的都是边缘站着的老兵。很多人,抗战快尾声时去了苏联,对解放战争的主场没赶上。军衔这东西,都是按经历来定,没“全过程”的就上不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你要说功劳,东北抗联这一茬绝不含糊。干了小一万场仗,敲掉十几万日伪军——几条大河被鲜血染红过。没有这帮人在山林里定住,日本关东军哪有后顾之忧?毛泽东还亲口说过:“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扛住了全国抗战的一角。”这样评价,给足了面子。
故事到这,咱们难免生一丝叹息。想象一下,那些如果没有叛徒埋身的日子,如果杨靖宇、赵尚志能一路活到建国后的清晨,1955年北京授衔礼上,会不会多几个抗联上将?总有人说,名字会被历史吞掉,可棉絮和草根那点苦不会被忘。东北的雪还在下,只是不知道,还有没人记得他们握着冻木头枪栓的手——也许有,也许没有。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