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为何去四方面军当军长?引起贺龙反对,晚年萧克亲自揭开谜团
红军的故事,真不是一锅粥能搅明白的。1936年那会儿,二、四方面军在甘孜碰头了。说是“会师”,其实气氛一点都不和谐——有点像两家亲戚久别重逢,一桌饭还没吃完就有人翻旧账。
这时候萧克突然跳槽一样去了红四方面军,当上了31军的老大。这事闹得挺大,贺龙直接不乐意。你想啊,他俩本来一个锅里抡勺子,现在你跑隔壁厨房去了,这让原来的兄弟们咋想?
再说那会儿干部流动,不是现在换个工位那么随意。当时中央提“五湖四海”,但实际上,各自山头都很警觉。尤其张国焘(嗯,就是他),折腾南下四川搞砸了一地鸡毛,还差点分裂红军。他跟二方面那些人之间,说信任嘛……只能呵呵。
张国焘又精得很。他盯上了萧克,不光因为人靠谱,还因为他在六军团威望高。如果把这样的人拉到自己阵营,那可太妙了。而且王树声正好生病不能带兵,31军缺主帅,这机会刚刚好。
正常操作应该内部提拔,可偏偏要请外援。这种“用人思路”吧,在那个节骨眼上,很容易让旁观者多想几层意思。不止贺龙看着膈应,好多人心里也打鼓:这是挖墙脚还是送温暖?
最逗的是,有人觉得萧克这是“投靠”张国焘,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那时候谁也说不清楚——信息差摆在那里,你以为全世界都知道内幕?错!大家都是边走边猜。
而且贺老总脾气火爆,会师后直接怼脸教育张某人:“收敛点啊兄弟!”场面据说挺尴尬,但没办法,该做的动作还得做。有些矛盾藏着掖着只会发酵,不如摊开讲道理。
不过最终结果就是:该去还是去了。后来岷洮西、通庄静这些仗打下来,也没人再追究是不是调岗合理,只要能打胜仗就行。这也是当时一种奇怪默契:争议归争议,上战场还得拼命干活。
真正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等到所有热闹散场,人老珠黄的时候,萧克才在回忆录里写明白:“其实我压根不知道那么多弯弯绕,是朱德让我去的。”朱德这波操作,看似平淡,其实暗藏玄机。他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把手伸进另一伙队伍里,多装几个摄像头(比喻哈)。
朱德为什么选中他?一来,两个人早就是革命搭子,从湘南起义一路混到井冈山,再到苏区,“自己人才放心”。二来,这样安排,可以把中央的话语权插进原本封闭的小圈子,有利于整体局势稳定一点点。不然的话,每个队伍各唱各调,那还能成啥气候?
当然啦,这种跨界合作,在那个环境下绝对冒险。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被贴标签,被怀疑屁股坐歪。但历史证明这步棋确实稳住了一部分核心力量,否则真不知道后来还有没有陕北根据地给大家落脚喘口气……
至于外界怎么看待这个岗位变动,说真的,大多数士兵哪管这么多,只认死理跟着走。有些干部私底下嘀咕两句,但转身还是该怎么干怎么干。“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种话听起来机械,可当时就是救命稻草,没有规矩分分钟乱套。
不过吧,也别神化任何决策。当年的红一、二、四三支队伍,各自都有算盘,都想着保留自己的嫡系班底。互相借调干部,说白了也是博弈中的试探和交换,并非什么纯洁无瑕的大公无私。“五湖四海”更多是一种姿态,需要实际行动慢慢磨合出来,而不是嘴上一喊大家就自动齐心协力……
细节控们可以扒一下履历表:1932年之前,萧克就在井冈山混过脸熟;湘赣苏区时期,他跟朱德关系铁板钉钉。所以后面临危受命,也算顺水推舟。当然啦,如果没有前面的信任积累,让你空降过去估计早被架空成吉祥物……
而且有个小插曲不少人忽略:南下失败之后,一批中央派系干部几乎全线失宠,被晾在一边喝西北风。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新建立联系网络,把失散部队捏合回来,非常考验情商和执行力。“交流使用”的背后,是一次次政治赌博,也是每个人的小九九叠加起来的大剧本罢了……
最后回看,当初那些质疑声,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可能只有参与者自己清楚。不过至少从结果来看,没有耽误多少正事;反倒通过这些微妙调整,让整个盘子更结实一些。不然天知道接下来还有多少次内讧和拆台等着呢!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关键节点,总觉得历史比电视剧还烧脑。一纸任命书背后的故事,比枪林弹雨复杂十倍百倍。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决定几十万人未来去哪条路。而这些秘密,全靠几十年后一页回忆录才漏出来一点缝隙……啧啧啧,人性深处永远摸不到底!
顺便问一句,如果换作现在,你愿意为了团队利益临危受命吗?哪怕周围都是冷眼质疑、不理解甚至背刺,也照样扛到底么?留言聊聊呗,我是真挺好奇现代人的选择标准~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不构成历史结论,仅供交流探讨参考
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