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曲顺 通讯员 那红 董雅萌 青岛报道
9月12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大学联合承办的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班”结业仪式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斐济、古巴、加蓬、马尔代夫、南非、瑙鲁、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泰国、汤加、印度尼西亚、约旦等14个国家的27名学员顺利完成全部课程,满载收获,圆满结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雪鹏,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青岛校区校长王美琴以及学员代表出席仪式并致辞。仪式由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杜林主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作标出席会议。
典礼伊始,播放了培训回顾短片,生动再现了两周以来学员们在课堂学习、分组研讨、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中的精彩瞬间。
陈志华在致辞中强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他指出,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积极通过南南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他高度认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课程设计、专家邀请与实地参访组织中的专业安排,鼓励学员将所学所感应用于本国实践,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全球性议题。
王美琴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班不仅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更是理念交融与行动协同的桥梁,充分彰显了跨文化、跨地域合作的积极成效。他希望学员们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助力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前行。
王雪鹏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海洋大学进一步优化培训方式,与山东大学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凝聚更多特色资源,探索形成了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大学联合承办本培训班的新模式,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搭建起的良好平台,各方进一步密切合作、深化交流,共同为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员代表汤加国立大学图洛阿学院院长Felisita Vuna在发言中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不仅深刻认识到中国在气候变化与海洋保护领域的积极贡献,也增强了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信心。她表示“授人以渔”的培训理念令学员终身受益,并呼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气候适应与蓝色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员代表瑙鲁渔业和海洋资源管理局高级科学研究主管Klaus Jacob表示,通过此次研讨,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及海洋保护领域的战略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表示气候变化是太平洋岛国面临的现实生存挑战。他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在技术转移、能力建设和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仪式最后,陈志华、王雪鹏、王美琴、李建平共同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本次研讨班为期两周,课程涵盖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变化对岛国影响、蓝色经济、海洋生态保护、多尺度大气环境模拟、气候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等18个专题,并组织学员赴多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实地教学。研讨班主题明确、内容系统,既提供了专业的学术培训,也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各国在气候变化适应与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互学互鉴与深度合作。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刘宪勇、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总量处处长刘赞、中国海洋大学非学历教育管理处处长刘召芳、未来海洋学院院长兼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副部长兼青岛校区国际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周传恩参加活动。
北京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